论述百练:媒介热点透析与前瞻_全球短讯
来源: 个人图书馆-一中大语文      时间:2023-06-02 10:33:55

材料一;


(资料图)

关于“共同体”的相关理论。“共同体”的词源:社会学领域公认的“共同体”的概念由德国社会学者滕尼斯提出,他认为,人类始终处在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之中,共同体就是“组成一定关系的人们”,并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、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类。“共同体”的形成:“共同体”的形成依赖族群成员的交互联系及共同信仰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。其中,“族群”“类”的概念与“共同体”的意义相似,它可以是一个家庭、社区、国家、民族,也可以包括广泛意义上的全人类。“共同体”的价值:共同体是人类社会有机团结的基础,也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前提。简而言之,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强化成员归属感、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问题。

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阐释。新世界主义:中央领导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有别于以往西方学者的“世界主义”主张,不以个别国家为中心,不追求凌驾于他国之上的特殊利益,是对民族中心主义、国家中心主义、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,因而有别于以往世界主义的新世界主义。和平、发展、合作、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,人心所向、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。交往理性: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,交往及沟通的双方应是互为主体而存在的,国家间的交往应远离主客关系、远离对他者的污名化,是以人类休戚与共的共同利益为支撑的交往规则,强调的是人类“既要手拉手又要心连心”的彼此关联,因而也契合了人类交往所追求的“主体间性”和“交往性”的原则。中国方案: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同于既往包罗万象的全球化理论,也非推崇个别国家霸主地位的旧有思维,而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经验,在对全球政治、经济科技、文化发展趋势进行洞察的基础上的总结,因而也是中国面向世界提供的中国经验、中国方案、中国智慧。

(摘编自孙祥飞《媒介热点透析与前瞻》人民日报出版社,2020.10)

材料二:

跨文化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域,因为文化差异是一种非常灵活多变的现象,它回避了实证枚举和定量测量的简单现实主义。诚然,世上很多东西都需要列举与测量,但是文化的存在现实、它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、人们对熟悉的“本土”生活方式的依恋,以及与陌生的“他者”的生活方式打交道的不情愿等,都不是可测量的对象,而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形成的一种辩证关系。文化身份不是一种原始的假定事实,也不是自我的内在本质,而是一系列被创造出来的、时而一致时而冲突的历史结果。哲学家称之为反本质主义的认同理论。文化差异是“存在”的,但当受到批判时,它要么瓦解,要么固化成一种教条——无论在哪种情况下,其不证自明的自然属性都消失了。文化差异的构成是真实而寻常的,但整体上,X文化或Y文化是很难确切说明的。这并不是登记在册的事实和观点,而是一种感性的理性,以“我们”和“他们”的情感语义对经验进行加工。如此这般,文化认同的新现实就形成了。我们不能将这种现实定义为个人的心理或精神状态,因为它只存在于社会互动中。只有当人们一起共事,或拒绝一起共事,又或思考能否一起共事,文化才得以存在。属于某种文化意味着参与其中,“知道”其他参与者的期望,以及该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。思想在任何文化认同中都属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,但真正的问题是人们如何运用思想,以及我们如何在多重历史背景下理解这些行为。

共同人类这个概念是怎么出现的呢?在这儿,我打算换一个角度来看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。祭司和利未人所看到的是一个他们不想费心去帮助的陌生人,而撒玛利亚人看到的却是一个遇难的人类同胞。决定结果的并不是“存在”着什么,而是撒玛利亚人眼里“看到”了什么。“这里躺着一个陌生人”和“这里躺着一个人类同胞”,这两种看法都是对的。凭经验而论,人类同胞并不比陌生人有更深层的现实。同理心和冷漠只是代表了对“同一”事态的两种看法。对一个躺在路边的受伤男子,敌意和恐惧也是可能会出现的反应。因此,文化差异是一个难以捉摸的“现实”:有时你觉察得到,有时又觉察不到。这个寓言告诉我们,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并不是一个不可逃脱的牢笼。人们可能会发现,很难界定熟悉的日常惯例,但他们可以想象去这样做,事实上他们也经常这样做。

(文汇报:关于《发明人类:一幅关于人类概念如何产生的全景视图》一书的书评)

1.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
A.关于“共同体”的理论主要由西方社会学家提出,由中国政治家创造性转化,提出了解决国际交往与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。

B.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论有别于原来的世界主义与既往的全球化理论,其建立是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。

C.反本质主义的认同理论认为文化身份不是一种原始的假定事实,而是一系列被创造出来的、时而一致时而冲突的历史结果。

D.基于共同人类这个概念,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并不重要,因为人们时常发现,很难界定日常惯例,也并不妨碍他们怎么做。

2.根据材料内容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
A.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思考与社会交往的问题,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。

B.跨文化思考回避了实证枚举和定量测量的简单现实主义,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域。

C.文化差异是“存在”的,其不证自明的自然属性的消失,取决于其是否受到了批判。

D.对于人类而言,他们的同理心和冷漠只是代表了对“同一”事态的两种看法而已。

3.下列选项,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( )(3分)

A.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”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

B.“则是未能察脉而欲试华佗之方,其异于操刀而杀人者几希矣。”(苏轼《拟进士对御试策》)

C.“天地万物,一人之身也,此之谓大同。”(《吕氏春秋·有始》)

D.“仁者爱人,有礼者敬人。”(《孟子·离娄下》)

4.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”,出自《孙子》,是典型的古老的中国智慧。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则名言的现代意义。(4分)

5.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价值的看法。(4分)

【参考答案】

1.D【解析】原文是“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并不是一个不可逃脱的牢笼”,双重否定,表示肯定,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是可逃脱的牢笼,这里表述为“并不重要”,属偷换概念;后面“因为”句,也不必然构成因果关系。

2.C 【解析】“取决于”三字过于肯定,文化差异的自然属性消失与是否受到批判是种或然关系,并不是必然关系。

3.B 【解析】“则是未能察脉而欲试华佗之方,其异于操刀而杀人者几希矣”,讲的是中医治病之事,与材料一任何内容无关涉。A项有关推己及人,C项谈的是世界大同的道理,D项谈论的是仁爱礼敬,在材料一中皆寓含。

4.①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”句,出自《孙子》。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,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,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,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。体现了孙子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是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。(1分)②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的经验,我们要不惧斗争,但也要谋和平发展。和平发展也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优方案。(1分)③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论是中国政治家立足于传统与现代,融合中西方智慧而创造性地转化,为解决世界争端提供的中国智慧。(2分)

5.①有利于跨文化思考,增进人类交往。认识到和平、发展、合作、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,促进“既要手拉手又要心连心”的彼此关联,人类加强交往以实现合作共赢;(2分)②有助于利用共同文化概念弥合文化差异性。照顾了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,体现了对未来世界的洞察力,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、中国方案、中国智慧。(2分)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