诚如你所见,今天要讨论的内容不是上汽通用乐于看到的。
(相关资料图)
别克很特殊,因为它很早就扎根中国市场,而且本土化相当成功,在某些人眼里,中国别克和美国别克完全是两回事。
只是,2023年的别克除了GL8、君威、君越、威朗,就不剩什么能打的产品了,即便在新能源领域,别克也没有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。
我并不是说别克的电动化转型一塌糊涂,相反,别克在新能源市场是有一席之地的,比如那台被定义为“城市交通工具”的微蓝6,这两年市场销量都还可以,而且还更新到了2022款,虽然它是台差不多两年前上市的旧车。
相比之下,同时期和微蓝6一个德行的纯电轩逸、纯电朗逸实惨,这俩都停售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微蓝6的受众主要是B端的网约车司机,而且,除了微蓝6别克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新能源产品了。这两个事实叠加在一起,我不确定庄菁雄该笑还是哭!
微蓝7、别克E5以及别克E4都不能打吗?
眼下确实不能。
微蓝7很明显了,从销量就可以看出来属于妥妥的战五渣。别克很聪明,它让微蓝7去攻打小型SUV市场,在这个细分领域,续航能跟微蓝7一样做到500+的不多。可惜,微蓝7的卖点有且只有这一个:打着纯电动平台的口号,但设计完全不符合主流审美,配置落伍,8英寸仪表、10英寸中控屏、安吉星系统等早已被市场淘汰......
拉胯的综合素质,让微蓝7难以突围,哪怕当初别克给这台车贴上了众多标签,消费者还是觉得隔壁的比亚迪宋Pro EV、威马EX5、小鹏G3更香一点。
别克E5初看还是挺有吸引力的,毕竟20万左右就能买到一台600+续航、近3米轴距的纯电中大型SUV,但它并没有发挥出“绿牌车”应有的优势。以性能为例,其零百加速普遍在8秒左右,只有四驱版才来到了6秒7,这个成绩不能说差,可一旦对比同门价格接近的昂科威、昂科旗就显得不够看。至于配置,这几台车半斤八两,消费者很容易陷入选择困境。
站在现实情况来考虑,别克E5有所保留的打法或许是为了避免把自家燃油车“卷”死,其实这也是很多合资品牌转型电动化过程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。只是消费者不在乎这些,好用才是王道,既然你别克E5保守,那我在同级选更给力的就是了,包括大众ID.6、护卫舰07等,还有绕不开的特斯拉Model Y。
E5这台车如果当初就能给到一个更优惠价格的话,会不会境遇不同?
不好说。E5是基于奥特能平台打造的产品,不过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LYRIQ锐歌已经身先士卒帮E5试了一趟水,作为接棒者,E5理论上可以在成本控制方面有更大的操作空间,比如把顶配的价格压到26.39万以下。如此一来,别克可以凭借“比特斯拉价格更低”这个点,让E5身上多一个“高性价比”的标签。
但价格到位不一定会火,这点秦PLUS、智己LS7和飞凡F7也做了示范。
在我的印象中,比亚迪是自主品牌里“价格战”玩得比较好的,秦PLUS冠军版推出后的的确确吸引了不少人到店试驾体验。上汽此前也用过这种招数,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智己LS7和飞凡F7,后者因为14.59万元的购车价(车电分离模式)一度被外界认为是“践踏式甩卖”。
后来怎么样?大部分秦PLUS车主还是选择了续航更长的版本,而智己LS7和飞凡F7也没有多惊艳的销量表现。
事实证明,促成转化的最决定因素还是产品本身,“价格优势”确实能够吸引不少潜在用户,但在消费观念升级的今天,价格的吸引力已经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了,否则自主品牌不可能深入BBA的腹地,比亚迪甚至一举推出了百万级的仰望。
基于这点来倒推,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会断言“别克E4不能打”了。
新晋登场的别克E4和E5还是挺像的,设计、尺寸、配置、定位都差不多,某种程度上,别克是看到E5在市场的失利后才针对性推出了E4,而E4可以看作是别克E5的简配版。
换言之,别克是希望E4用性价比来打动市场。可那么多生动案例摆在面前,别克E4的结局还难猜测吗?
讲一个冷知识,通用其实是现代电动汽车的先行者,1996年通用就推出了一款名为“EV1”的电动车,满打满算,通用在新能源领域的耕耘时间已经足足有27年。可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,如今站在市场制高点的却是特斯拉。
所谓“起了个大早、赶了个晚集”,说的不就是这?
别克也一样,当年推出微蓝车型时,别克就信心满满地采用了表面直销、实际仍要依靠经销商的“假直营模式”,最终微蓝沦为“满减凑单”的商品。用王传福的话来说,就是“一个店同时卖油车和电车,电车是不会卖得好的”。如果步伐再慢一点,别克或许会成为“直营模式”的典型案例。
车界视点:
在刚刚过去的6月,别克E5的交付量达到3587台(首个整月),庄菁雄算是得到了些许慰藉。但也要明白,背靠上汽通用是别克的优势,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扛起“电动化”这面大旗是摆在别克面前的难题,想要吸引新生代用户,光靠GL8和微蓝6是不够的。庄菁雄或许还能把希望寄托给Electra-X,但失了先机的别克可能没办法等太久了。